新京报快讯(记者 邓琦)人民大会堂等429处建筑物拟公布为北京首批历史建筑。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委6月21日发布消息称,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正在其官方网站公示。
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官网发布的公示。
核心区273栋、海淀区146栋
从建筑功能上看,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主要包括居住建筑、办公建筑、文化教育建筑、医疗建筑、商贸建筑、工业建筑等,涉及传统四合院、近现代公共建筑、近现代住宅等不同的建筑类型。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不同的建筑类型,主要体现北京多元的历史文化遗存。北京首批历史建筑以具有一定时代特征和保护价值、承载真实和相对完整历史信息的建筑为主,主要集中在西城、海淀、东城三区,体现了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丰富的历史遗存和建筑物类型。
其中,核心区273栋,体现了北京作为千年古都特别是明清及近现代以来丰富的历史内涵,是体现古都风貌及共和国发展历史的建筑代表;海淀区146栋,主要集中在清华、北大校园内,集中承载了近现代以来一大批知识分子求学报国的历史信息。还有10栋分布在其他区域。
北京是全国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之一
历史建筑,不同于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历史建筑(含历史建筑群)是指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
历史建筑或与重要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相关联,或具一定的纪念或教育意义,或于城市发展与建设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或于某一行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或反映了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具有特定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或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建筑设计风格,或是一定时期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等。
此前,根据住建部相关通知,北京等10个城市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试点城市之一,北京更多的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将结合实际开展对已公布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试点工作。
北京大学燕南园是北京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之一。图/视觉中国
北京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
西四北二条59号
59号院位于西四北二条的西侧。住户们在院内放置了很多花盆,种植着很多种绿色植物,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院落原本的风貌。
59号院落为清朝年间建筑,末代皇帝溥仪、佟麟阁曾在此居住。西四北二条在明朝属于鸣玉坊,曾在此设立大帅府,故称此街为西帅府胡同,清代称帅府胡同,1965年改做今称。
院落顺应东西向街道走向,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具有典型的北京四合院特征,反映北京内城地区传统民居特色。单层合院式布局,建筑形制较完整,硬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传统清式材料结构做法以及典型的清式彩画工艺反映了民居建造的技术水平和北京地域特点,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砖雕、木雕以及清式彩画的造型样式具有汉族艺术特色,体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
头发胡同1号(吴晗故居)
吴晗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头发胡同1号。头发胡同是宣武门内一条僻静的胡同,东口直达宣内大街,西口是南沟沿(今佟麟阁路),长约500米。由于距离西单商圈很近,时常有游客在院门前拍照留念。
1号院建筑面积473.56平方米,1951 年左右,吴晗担任北京市副市长,从清华大学迁来住在这里。该院为三进四合院,院内有游廊,内院、后院、外院均有一棵古树尚存。内院正房抬梁结构、台基保存完好,屋面为阴阳瓦鞍子脊,瓦片大部分为新瓦,门窗木质棂条保存完好;厢房抬梁结构、台基保存完好,木质门窗保存良好。后院的后罩房主体结构完整,抬梁结构、台基保存完好,屋面瓦片有些破损缺失,门窗木质棂条保存完好;厢房均为重建。
外院的正房抬梁结构、台基保存完好,屋面为阴阳瓦鞍子脊,瓦片大部分为新瓦,门窗木质棂条保存完好;厢房为重建。宅门为广亮大门,屋面修缮良好,蝎子尾尚存,戗檐和垫花,内部象眼上的雕花,檐枋绘画图案与檐口墙体雕花、倒挂楣子、雀替细部雕刻纹样修缮良好,抱鼓石保留良好,雕饰精美,整个院落结构及建筑构造极具清代风格。
育芳胡同5号(徐世昌旧居)
根据东四六条胡同介绍牌内容,育芳胡同5号为徐世昌旧居之一。院落位于东城区东四街道育芳胡同,民国初年建筑,二进院落,坐南朝北。金柱大门,门墩、雀替、倒挂楣子保存完好,过厅南房,四抹槛窗,横披窗,反映了清末民初北京城区居住建筑的技术水平和结构特色,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二层楼房前出廊,保留倒挂楣子,明间拱券门,木质楼梯,支摘窗,反映出当时建筑受民国时期西方建筑文化传播影响,具有建筑风格西式化特色,体现了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北京大学燕南园历史建筑群
上世纪20年代,司徒雷登初任燕京大学校长,在北京西郊明代勺园(明代画家米万钟故居)和清代淑春园(乾隆赐予和珅的皇家园林之一)旧址基础上,建成了一座中西合璧的园林式校园——燕园。
燕南园因位于燕园南部而得名,占地48亩,主要作为燕大外籍教师的住宅,按照当时所有中外教师住宅的编号顺序,燕南园的住宅被定为51号到66号,这一编号从燕大到北大,一直没有变更。今天,在某些宅院的门口还能看到黑底白字的木门牌。
燕京大学是有名的“高薪养师”学府,为给教授、学者提供一流的条件,燕南园的建设不惜工本,采用的是美国城郊庭院别墅的模式,多为两层小楼,楼梯设在屋内,附带一个小花园,除泥石砖瓦取自当地,其他建材多由国外运来。
门扇窗框用的是上好的红松,精美的门把手全由黄铜制成,房间里铺设打蜡地板,屋角有典雅的壁炉,上下两层楼各有独立的卫生间,卫生间里冷热水分路供应,每座住宅还有独立的锅炉房以供冬季取暖,家家门前屋后有一个宽敞的庭院,花草繁茂。
燕南园“小洋楼”之豪华当时名贯京城,此后几十年内都鲜有教师住房可与之媲美。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中国教授对中国的政治、历史、科学、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学家洪业、翦伯赞,数学家江泽涵,物理学家周培源、饶毓泰、褚圣麟,经济学家马寅初、陈岱孙,哲学家冯友兰、汤用彤、冯定,化学家张龙翔、黄子卿,语言学家王力、林焘,美学家朱光潜,生物学家沈同,文学家林庚,历史学家侯仁之,作家冰心,社会学家吴文藻夫妇等都曾生活在燕南园。
新京报记者 邓琦 编辑 张畅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