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昌一居民楼起火,短短几分钟里三四十人上演“救火大合唱”)
三四十人上阵、几分钟冷静处置扑救,灭火的灭火、送灭火器的送灭火器、挪车的挪车,一场火灾引发了一场“救火大合唱”。6月12日上午8时许,江西省卫生计生监督所办公楼旁边一栋毗邻的居民楼二楼发生火情,上演了这样令人感人的一幕。
环卫工人发现火情呼救
保安拿起灭火器就冲上去

6月12日上午8时03分许,在南昌市阳明路与环湖路交界处红绿灯口子上,一位环卫工人和往常一样,在省卫生计生监督所的便民服务点休息完,准备回到岗位上,突然发现该所办公楼旁边一栋挨着的居民楼二楼上发生火情,现场传来爆燃异响,可以看到是空调外挂机起火。
“不好了!不好了!起火了!起火了……”这名环卫工人立即发出大声呼喊,省卫生计生监督所很多职工几乎第一时间听到了呼救,大家跑出来一看,发现紧挨着所里办公楼附属楼的一栋居民楼二楼防盗网内的空调外挂机正在燃烧,冒出火光和白烟。
短短20多秒时间,该所保安王金明就找来灭火器,第一个拿起灭火器就冲到了楼与楼之间巷子里的空隙处一楼空地上,举高灭火器,对火点进行喷射。
三四十人一起救火
有人主动挪车让道

该所后勤管理科科长李完忠、副科长陈永平立即组织李庆、王志武、饶钦可等义务消防队员第一时间携灭火器到达现场开展扑救。所党总支书记刘冬根、调研员周菁现场指挥扑灭工作。
在短短的十分钟里,该所先后30多个工作人员加入进来,递送灭火器给他们灭火。
火灾发生后,该所拨打了119报火警,同时安排工作人员将着火区域的煤气和电路切断。
8时04分,一位送孩子上学的男子正巧路过,他来不及放下书包,帮忙拔除灭火器的插销。
8时05分,正在红路灯口执勤的两名交警和城管闻讯也冲了进来,一位交警拿起灭火器朝火点进行了喷射。厨房大爷也把厨房的推车式灭火器推了出来灭火。
一时间,救火现场有三四十人帮忙。
该所副所长王正铭和计划生育监督科科长章源当时的小车就停在院子里。他们立即主动将小车开走,腾出消防车扑救位置。
退伍军人跳下两米高露台
开辟最佳灭火点

由于起火位置为一胡同,灭火器的喷射距离十分有限,大家一开始都聚拢在在一楼位置灭火,发现效果不佳,李完忠、陈永平、李庆等三名退役军人立即带领其他职工,到附属楼二楼和三楼开辟更好的灭火点。
职业卫生与放射卫生监督科副主任科员李庆发现二楼靠近厕所位置,距离火场最近,但是需要先下到2米高的一楼露台上。
“跳!”李完忠、陈永平、李庆三人不由分说,一起跳了下去,然后拿起灭火器对起火的空调外挂机进行近距离喷射。
其他人员立即爬上三楼,从高处用灭火器对二楼火势进行压制。
8时08分,在三个灭火点人员的合力夹击下,总共用了21具灭火器,火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8时09分,阳明路上一辆环卫洒水车正巧经过,司机在看到火情后,在交警和城管人员的引导下,立即倒车回来,从西大门倒进院子,开到巷子口,利用水炮进行高空喷射,将火势基本扑灭。
就在洒水车救火时,东湖区消防救援大队渊明路中队消防指战员也同期赶到,快速对火场进行了彻底扑救。
该所大楼西大门监控全程录下了一楼位置整个灭火经过,全程灭火等操作如行云流水。
扑救及时
起火房间窗帘布毫发无损


6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起火的环湖路197号2楼,这里是楼下米食先生餐厅租用的房子,平时用于员工休息和存放物品,一位员工正在房间里清理灭火后杂乱的物品,房间充斥着浓烈的烧焦味。
“火灾是空调自燃引起的,还好扑救得快,没有什么损失,真的谢谢他们这些好心人了!”餐厅负责人一个劲说。
记者看到仅空调外挂机被部分烧毁,而距离仅一二十厘米远的窗帘布,竟然毫发无损。
东湖区消防救援大队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时正好是上班高峰期,发生火灾的居民楼周边环境非常复杂,居民楼密集,下面又是沿街商铺,如果不是他们及时控制住,火灾带来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和社会危害及影响力,我们将可想而知。”
社区送来感谢信
卫监所将通报表扬救火职工

该所调研员周菁告诉记者,全所各个科室均抽调党员骨干力量担任义务消防队员,今年5月30日,他们刚接受东湖区消防救援大队“一警六员”基本消防技能实训实操,并进行了全员消防灭火疏散演练,“没想到,这么快就用到了实战上!”
13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火灾发生在二楼,一楼救火位置,火场危险物不明,还有东西随时掉落的危险,而且现场浓烟和粉尘扑鼻呛人,二楼跳下去救火还有摔伤的危险。当记者问及这些,所有参与灭火的职工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当时真的没有想那么多,只想尽快把火灭掉!”
火灾被扑灭当天,东湖区墩子塘街道办事处张家厂社区居委会给省卫生计生监督所送来了感谢信,称赞该所职工“奋力救火保居民安全”。
13日上午,省卫生计生监督所所长杨小毛出差回来,他听说职工积极勇敢救火的事情后,当场表示“我们将对参与灭火的所有职工尤其是拿灭火器灭火的几名职工进行通报表扬,并作为年底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对他们见义勇为的行为进行褒奖,同时也鼓励大家在危险来临时不当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