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沪宁杭“共同腹地”有新意,南太湖新区正式成立:湖州“闯码头”,不再“慢慢来”)
6月2日,湖州南太湖新区正式成立。今年4月3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湖州南太湖新区,成为浙江省大湾区“四新区”中,继杭州钱塘新区后第二个挂牌成立的新区。
若在地图上把上海杭州南京直线连接起来,南太湖新区就在这个三角形的中间,可算是沪宁杭的“共同腹地”。如今再看,别有新意。
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也是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以及生态区县全覆盖的国家生态市。此次挂牌成立的湖州南太湖新区,是在原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太湖旅游度假区两个国家级平台基础上整合提升组建。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新区规划控制总面积225平方公里,坚持生态优先,优化资源配置,突出主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全国践行“两山”理念示范区、长三角区域发展重要增长极、浙北高端产业集聚地、南太湖地区美丽宜居新城区。
曾几何时,湖州是长三角地区“建筑石料”的代名词。鼎盛时期,约58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到1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矿点,每年石材开采量达1.64亿吨。近年来,推进绿色矿山整治,湖州态度坚决。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明确,将湖州列为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2017年,湖州率先在全国发布绿色矿山建设地方标准,截至2017年底,湖州绿色矿山建成率达94%,到2020年,建成率将达100%。
湖州发展,也未因矿山整治而“失速”。现在,南太湖沿岸的水泥厂、印染厂几乎没了,绿色智造、绿色金融成为湖州绿色发展新名片。近来“火”遍长三角的的新能源汽车,其动力核心——电池很可能就是“湖州造”,毕竟这里有超威、天能等知名电池企业,近年来,湖州已培育出千亿级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随之而来的是南太湖生态持续改善,这也为南太湖新区成立打下生态基础。如何实现“1+1>2”成为摆在南太湖新区面前的问题。如果说太湖旅游度假区是“小清新”,那么其西南侧的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则要“硬核”许多。现在,湖州经开区已成为湖州吸纳外资和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先后引进了海王生物医药、微宏动力、蓝箭空间科技等一大批高端项目。
时间来到南太湖新区获批后的第19天。5月19日,天能集团总投资25亿元的天能太湖科技城项目签约落户。对此,天能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天任表示,有信心把天能太湖科技城打造成为南太湖新区标杆型企业集团总部、环太湖区域高端人才集聚中心、高科技研发创新平台、聚资众筹创业孵化基地。
早在上海开埠之初,湖州商人便到上海“闯码头”,在上海滩开丝绸厂、贩茶业,出现了“四象八牛七十二条金黄狗”为代表的富商,成为闻名近代的“湖商”。但多年来,总能听到湖州人说“百坦百坦”,大意是“不急不急,慢慢来”,而现在看到的湖州,不再“百坦百坦”……很短一段时期内,湖州动作不少,收获不断,这也为新生的南太湖新区搭起了高质量合作平台。《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首次提出建设“沪湖廊道”;备受湖州人民关注的沪苏湖高速铁路项目获批,半小时直达上海不再是梦;湖州与上海长宁区达成合作意向,探索跨区域合作新模式,共同打造“长宁—湖州区域合作实验区”;去年12月,湖州市党政代表团赴沪对接携手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工作,并举行南太湖新区推介会。同月,湖州市出台《加快融入上海同城化都市圈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直指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融入大上海,联动长三角。未来,湖州南太湖新区也将借高铁通达之势,成为沪宁杭之间的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