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泉州一人禁不住推销人员的“甜言蜜语” 沉迷保健品消费二十几万)
家住安溪的刘老伯今年72岁,除了一些小毛病,平日里身体还算硬朗,谁知从2016年开始,老人家开始被人忽悠购买各类保健品,并逐渐沉迷其中。成堆的快递盒,满柜的瓶瓶罐罐,您一定以为这是某个快递点或是保健品仓库吧?其实,这就是刘老伯的家。2016年的一天,刘老伯接到一通电话后,购买保健品的欲望便一发不可收拾。市民 刘先生:不知道为什么知道我的电话,打电话来问我什么东西他介绍后,他说你要不要,要我给你寄一点过去,我问他多少钱,他说几十块钱,几百块钱,一两百块,是这样的,越买就越多咯。刘老伯患有糖尿病,迫切希望能彻底治好,销售人员不断向他推销针对慢性病的药品和保健品,于是刘老伯不断尝试,找上他的推销公司也越来越多,从北京、上海延伸到全国各省市,刘老伯逐渐成了保健品市场的VIP。

市民 刘先生:有些有用,有些没用,降血糖降血脂前列腺,各种各样的药都有,我一样买一点,买好几年积累起来的,有些吃有些没吃,脑袋给他洗掉了,他寄书给你看,感觉是有用处的就去买了,洗脑了。除了琳琅满目的药品和保健品,刘老伯还购买了奶粉、人参等商品,样样价格不菲。一件石墨烯床单1980元,一只生命能量表6800元,这些商品全是以快递货到付款的方式交易。销售公司甚至将内裤以及一些性用品作为赠品寄给刘老伯。据统计,三年来,刘老伯共消费了二十几万。最近的一次在4月30号,经不住诱惑的他又入手了一箱号称是中药制成的纤维面,价格580元。医生介绍,保健品与药品的批准文号不一样,药品会明确使用效果和副作用,但是保健品并不明确,如长期随意服用,容易产生不良后果。而商家经常会在产品宣传时,打出“保健”的旗号,夸大产品效果。

老人家沉迷保健品的程度远远超越了我们的想象,这些保健品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老人家无法自拔?为何这样的消费行为能持续三年之久?刘老伯和老伴育有五个子女,因为工作忙,子女们回家呆的时间并不长。近几年,老伴为照顾孙儿长住泉州市区,刘老伯独自居住在安溪。去年,老伴回到老家,才发现家里已经被保健品填满,而刘老伯的存款也所剩无几,真是欲哭无泪。刘先生的老伴 蔡女士:他就是扔柜子里,哪个柜子都有他的保健品,他的钱都是买保健品,家里面买米买肉买鱼全部是叫小孩买过来,都是退休金,还有亲戚给我的红包都给他,全部把我花掉,房租一年三万多,三年多你看十多万。

刘老伯有一儿一女是当医生的,为控制父亲的糖尿病,他们也给老人开了药,没想到,老人却痴迷保健品。蔡阿姨说,电话那头,小姑娘甜美的声音搭配嘘寒问暖的关怀,实在让人招架不住。刘先生的老伴 蔡女士:我有接过电话,她就是刘叔叔你好,刘叔叔你还记得我吗,刘叔叔我公司的老客户,刘叔叔还有什么东西是新产品,你还要再买一些,都是吃糖尿病的有用的,整天到晚打电话。为建立长期关系,销售人员还会寄来靓照,让刘老伯帮自己介绍对象,刘老伯也是乐此不疲地拉“红线”。寄来的产品常附赠刮奖卡,中奖几率大,但奖品大多是抵用券,是让老人用来继续购买保健品的。记者拨打多张售后服务卡上的电话,试图联系商家,但这些电话不是空号就是转到留言信箱。最后,“生命珍灵胶囊”的健康热线终于接通,刮卡区显示,有700块钱的优惠金额。

生命珍灵胶囊健康热线工作人员:七百块钱可以用来买东西,珍珠灵芝胶囊,一盒980块钱,两盒可以赠送一盒。主要是气血双补,功效就是慢性病,什么慢性病,血压血脂血糖冠心病是最好的。糖尿病可以控制并发症,气血通了胰腺细胞恢复自我修复的本能,临床验证已经做了十年的临床验证报告,差不多十二万人治好了。接线员表示,刘老伯没在他们公司消费过,他们只给刘老伯寄过一本杂志,附带了这张服务卡。这款药品到底有没有效果,他们又是怎么知道刘老伯家的地址,我们不得而知。经过子女们的劝说,刘老伯总算慢慢走出圈套。市民 刘先生:后悔当然是有的,怎么会没后悔,来不及了已经买了,我不会再买了,因为买上当了,小孩也不同意不满意,上当了我就不买了。

刘老伯的情况并不是个例,现如今电话推销和保健品是很多年轻子女担心的一个问题,稍不留意,自己年事已高的爸妈就会陷入这样的骗局。为什么老人家容易被忽悠?面对这样的问题,子女可以做什么?心理咨询师分析,人到老年,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会回归到孩童阶段,在判断事实本真的时候,往往缺少理智的分析。对于他们来说,来自他人的关心,是一种精神食粮,“甜言蜜语”能让他们燃起生活的勇气,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你之所以看见的,正是因为你想看见”,也称为幻想心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徐雪娜:他可能只看某个细节,而忘却了整个背景,没有正常的理性和逻辑去分析,幻想心理越被骗,陷得越深。

老年人不愿打破幻想,因此对销售人员的说辞深信不疑。而销售人员正是抓住了老人这一心理特点。如果老人还存在健康需求,对推销员的说辞更是难以抵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徐雪娜:通过大量的购买或长时间跟销售人员的联系,未必要的是购买产品本身,更想要的是一段关系,这段关系是基于,我给你钱你就会关心我,我给你钱,你就会不断地满足我被服务我被关心的需要,这个心理其实我们看到他的很多细节,包括给很多赠品,保健品,我猜想销售人员也会不断地嘘寒问暖,了解到老人的很多生活细节,关心他。有了赠品的加持,更能突破老人的心理防线,再提供机会让老人发挥余热,比如帮推销员介绍对象,使其感到自己老有所为。可以说,销售公司对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了如指掌,在营销行为上也明显下了功夫。满满的套路加上精湛的演技,让老人往往无法拒绝。

心理咨询师建议,子女应常回家看看老人,给予高质量的关注和陪伴,那他们就会感到幸福满足,也会更加理智地对待推销人员的“糖衣炮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徐雪娜:要打破幻想就要让老人接受我确实是老了,我不能一味地迷信相信骗子,却把自己那么辛苦攒下的钱花了,老人愿意放下是因为老人觉得我即使老了,但是我的老我是有被看见的,我子女成群我子孙那么多,事实上要不断地让老人看到事实。子女也可以引导老人多参与群体活动,丰富其老年生活,通过更健康的方式,获得心理安慰和快乐源泉。来源:无线泉州客户端

本文来源:无线泉州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