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风采 树楷模”全国学会优秀党员科技工作者事迹宣传——杨敏丽,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人物简介:杨敏丽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人物详细介绍-
杨敏丽同志为农业机械化软科学研究专家,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副秘书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理事,美国国际援助署“适度规模机械化项目”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常务理事、农业机械化分会主任委员兼秘书长;《ACTA TECHNOLOGICA AGRICULTURAE》国际编委,《农业工程学报》审稿专家,《农机化研究》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编委,部分省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高级顾问等职。
长期从事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与政策、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模式与装备系统集成、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与标准规程制定、农机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研究,从事教学、科研工作30年。主持和参加完成重大研究项目70余项,出版专著、编著40余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部分研究成果已被政府制定政策采纳。曾获省部级奖励4次,是全国首批农机行业“十大女杰”,获中国农业大学首批社会服务突出贡献奖,对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学健康发展做出特殊贡献,受到业内广泛认可。
(一)无私奉献,敢于担当,把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作为教师的天职。
理想信念坚定,对党绝对忠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遵守党规国法,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热爱教育事业,高标准严要求,对学生严育善待,因材施教。坚持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相结合,将系统科学、技术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农业机械化工程结合起来,推进适合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的交叉学科建设。密切联系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和实际发展需要开设了《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学》、《国内外农业政策比较分析》本科生课程和《计量经济学》、《机械化生产系统分析》和《农业机械化系统仿真》研究生课程,课堂教学深得学生好评。指导博士生19人,硕士生55人,80%的毕业生在农业或者农业机械化相关领域工作。
(二)开拓创新,积极作为,在我国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政策制定、发展规划与行业标准编制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一是为农业机械化法律制定、发展规划与行业标准编制提供重要研究支持。是《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起草小组成员,承担大量基础研究工作,为完善我国农业机械化法律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有关部委高度评价。主持和参与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编制,以及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及综合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对促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健康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二是在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前期研究、政策制定、实施规划、跟踪评估、制度完善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参加的“我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研究”成果及撰写的《关于如何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建议》(发表在农业部2004年第一期《决策参考》上),被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及有关部门采纳,应用于农业部、财政部共同制定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顺利实施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成果获得2005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其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相关研究和政策实施规划的编制,持续跟踪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情况,不断提出制度完善意见和建议,得到国务院、农业部、财政部领导的批示,有关建议已经被采纳并应用到相关政策制定中,对政策的顺利实施和产生的效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为农机深松作业补助政策制定和实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持完成《机械深松作业补贴政策研究》、《全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实施规划(2011-2015)》和《全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实施规划(2016-2020)》,推动深松技术在适宜地区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对促进粮食产量提高,农田生态环境改善做出重要贡献。
四是为《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的出台做出重大贡献。2007年起草并组织12位著名专家联名呈报“关于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给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并得到批示。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0〕22号),这是惠及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全行业的政策性文件,对行业发展发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深入一线,埋头苦干,为探索和推广适宜的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做出积极贡献。
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大量田间跟踪试验与实地调研各地农业机械化发展实际情况,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主持的“三大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工程集成技术与模式研究”,依托吉林榆树、梨树,山东枣庄,江苏溧阳,广西贵港等试验示范基地进行试验跟踪和比较研究,首次提出适用于不同区域的三大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工程模式定性评价、定量优化指标体系,构建了以农机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为依托的全程机械化生产工程模式,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区域的三大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典型工程集成技术路径和装备配置解决方案,并在适宜地区进行推广。验收与鉴定专家委员会认为,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研究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部分研究成果已为国家主管部门所采纳。主持的农业部软科学课题《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经济分析》获得2015年度农业部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四、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培训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
以促进行业进步发展为己任,积极承担大量行业社会性服务工作。一是尽职做好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业机械化分会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的工作。自1995年以来,历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业机械化分会秘书、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充分发挥学会的平台与纽带作用,围绕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热点难点,积极组织不同类型、不同主题、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近百次。策划创立的“中国农业机械化论坛”成为农业机械化领域品牌学术活动,论坛规模大、层次高、影响力广泛,受到有关部委、行业协会及各省(区、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二是大力拓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渠道。作为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理事、美国国际援助署“适度规模机械化项目”专家委员会专家,积极参与政府间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组织大型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向有关国家和政府宣传和推广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成果、经验与技术产品。三是积极培训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组织与参与培训的基层农业机械化管理、推广人员,以及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累计近万人。在行业内受到普遍好评,曾获“全国农机行业十大女杰”称号和中国农业大学首届社会服务突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