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的设计分别从作者眼中的私募到发展路径以及作者对于私募投资者的建议,最后还附上作者旗下科盛集团投资案例介绍。
其实中国私募发展历史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984-1990年:混沌时代
在每个资本大幕开启的时候,都是少数精英和投机客的保险柜,这个多数人不熟悉或者不看好的领域,注定将迎来历史上最原始也是最猛烈的爆炒……
1990-1995年:疯狂时代
一切资本力量开始悄然酝酿,很多人都在翘首以待,这场万众瞩目的好戏谁将是主角?
1995-1999年:巨鳄时代
“327”国债风波成为券商整合大幕拉开前的序曲,以君安为主的券商纷纷崛起,涌金系、德隆系等资本大鳄先后诞生,形形色色的江湖人物在这个时代里格外刺目。
1999-2001年:黑金时代
一切故事皆从1999年的“5·19”行情展开。 “无庄不欢,无股不庄”,是这个时代最逼真的写照。
2001-2005年:价值时代
熊市的漫长教人冷静,价值投资风潮应运而生,无声无息地成为这个时代的新主角。
2006-2008年:理性时代
公募系基金经理形成一支骤然崛起的力量。这批“公募叛逃者”以理性的力量强势搅动江湖。
2009年:非言时代
市场的正常化,让私募在悄然之间进入到一个 “诸子百家”的新时代。这个舞台,每一家都有可能跳上来表演一把。而此时,私募为自己所选择的发展路径,似乎也决定着他们之后的道路可以行进多远
2010年:行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目前,市场上正在运行的阳光私募累计已达500多只。各方投资明星纷纷加盟,私募业内明星璀璨,并逐渐开始拥有自己的品牌。国内私募基金规模一般在3000万至20多亿,预计私募的总规模已超过500亿,总规模虽然还有限,但成长速度惊人。此外,私募在投研团队、绝对收益理念、营销方面,都较早几年有了很大变化。而政策的支持,也在逐步提高阳光私募的社会地位。
截至2010年12月31号,全国从事私募基金的管理公司共有377家,管理的证券类信托产品数量为1234个,其中,开放式产品为810个,结构化产品为424个,总规模已经超过1200亿元,从发展规模来看,自2007年开始,开放式证券私募投资基金在开始迅速发行的步伐,到近两年更呈加速之势。
从私募基金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大部分证券私募基金管理人都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一线城市,其中,深、广和上海均以32.02%占据首位,在投资收益方面2008年—2010年,私募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均好于同期的公募基金,具体来看,2008年沪深300指数全年跌幅65.95%,同期公募基金全年亏损50.63%,私募基金则亏损32.86%,亏损幅度较公募基金明显收窄。2009年沪深300指数全年上涨96.71%,同期,公募基金全年盈利50.41%,私募基金则达到54.92%,再度小胜公募基金。
其实中国私募发展到现在可谓是一定的黄金时期,这几年私募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国家的政策也有所支持,因而《私募投资新时代》中提到的现在这个时期是黄金时期,个人来说是属于比较认可的,现在的大环境以及视野和方式都会比较宽阔,做私募的话其实是比较黄金的时期,这也对比起以往私募发展以来中国的金融大环境而言,沉沉浮浮,留到最后的或许才会比较珍贵。
还是要谈一下这本书里面提到的私募投资的领域,其实在以往中国的金融界发展中,产业的发展其实是比较重要的。这和过去的中国大环境发展也有关系,在以往来说,第一产业占据主导位置,可提供的选择并不是那么多,因为投资大佬们容易产生聚在一起投资的行为,很难纤纤出对比,而后随着时代发展,一些新企业应运而生,一些互联网,文创,AI,新消费等开始逐渐进入投资者的视野,新兴产业的前景可期,对于私募投资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私募中,其实没有办法说百分之一百的保证赢的满盆,但是尽量降低风险也是必要的。这就好比书中提到的私募投资的策略以及法则。因人而异,其实成功的投资者也会具有一定的品质方面的东西,作者将这几个特质融入到一本书中,水平也是可见一斑。说起作者。其实看了科盛集团的案例之后,我可以说这是一个有抱负的青年,如何在漫漫金融市场中找准私募的商机,不迷失,这几句话看似简单,做起来那也实属难事。而投资机构或许需要思考的,是怎么为投资者配置更好的资产配置服务,这在书中我也看到了作者对于财富的一个延伸,目光长远,也对一些私募人有深深启发。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