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向人们传递死亡相关知识,培养和提升死亡事件应对及处理的能力,中国的死亡教育仍处于探索初期,基于尊重生命理念开展死亡教育尤为必要。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正确对待死亡,让生命不留遗憾,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采访了入行超过10年的爱佑汇礼仪服务天使陈小美。
生死百态,不论以何种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每个人生命的最后一程,几乎都会经由礼仪师送行。“我常和朋友开玩笑说,我应该是走进人间的天使。看了这么多死亡,让我比一般人更知道怎么生活。”陈小美如此说道。
从看过无数人生终点故事的礼仪服务天使角度来看,让我们的生命不留遗憾要做到两件事:
第一件事: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财产争夺的纠纷
死亡总给人阴暗、不吉利的印象,陈小美认为,只要保持着尊敬的心态,往生者其实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反而是还活着的人。”据陈小美观察,丧礼上的纠纷不外乎几个原因:争后事主导权、家人感情不合,以及最常见的遗产纠纷。
繁琐的后事细节,一般人根本无法想像。也因此,往往事情发生的时候总是让人措手不及,从而引发争执。这些争执也让人惊觉,即便是朝夕相处的家人,也不见得了解彼此的心意。
陈小美形容,葬礼其实就像是家族关系的“总体检”。家族关系原本就存在紧张关系的,到了这个时刻更容易被激起矛盾。深知国外生前契约发行已久的陈小美说,可能的话,生前就交代好后事,化解家人间的心结,不失为一种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
古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钱,几乎是矛盾争吵的导火线。不少客户会在讨论丧事时争吵,是因为身为照顾者的子女认为,自己为了照顾年迈的双亲已经劳心劳力,不愿再为丧事出钱;更有人为了争遗产,要求告别仪式不让同父异母的子女入场。
“告别式是对离开的人表示敬意的最后机会。再怎么勉为其难,都要处理好。”
第二件事:没有准备的人 反而容易超支
对于死亡,人们的准备往往出乎意料地少。不论是因为忌讳不谈,或者单纯的“没有想到”,最后可能都会变成后人的负担或悬念。
陈小美观察,对后事完全没有概念的客户,最容易预算超支。“因为事情发生时,总是六神无主,别人提出意见你只能说好,然后衍生出的费用就会一笔笔加上去。”
另一种情况,则是事前准备的预算不足,然后在生者的心中留下遗憾。
让陈小美印象深刻的一次礼仪服务,往生者59岁心肌梗塞过世。在民间信仰中,不足60岁的死亡算“枉死”。除了基本的丧葬仪式外,家属还希望帮往生者举办其他法事。但最后因为没有预先准备生前契约的经验、没有预算,亲戚也不愿意协助,只能作罢。“家属直到最后都认为,他们给往生者的东西太少了。”陈小美指出,死亡如人生中所有的大事,准备做足,结果才能尽如人意。
“如果你买了礼赞人生生前契约,大概可以省好几万!”陈小美笑说。提前规划好身后事,不是触霉头,反而是爱自己也是爱家人的表现!
因为看遍无数葬礼,从而珍惜能好好生活的日子。知道生命总有结束的那天,所以努力让活着的每一日,都充满意义,不留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注意可能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