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风采 树楷模”全国学会优秀党员科技工作者事迹宣传——赵永志,中国土壤学会
人物简介:赵永志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站长
人物详细介绍-
赵永志,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站长、党支部副书记。该同志从思想上、作风上加强自身建设,恪尽职守、竭诚奉献、辛勤工作,出色地完成一名共产党员应完成的各项光荣任务,为北京市土肥事业进步和都市农业发展做出了优异成绩和重要贡献。
一、信念坚定、开拓创新,开创北京土肥新局面
赵永志同志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时、处处、事事都以党性原则严格要求自己,对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党员干部中树立了榜样。他2007年走上站长、党支部书记岗位,并经历了土肥站单设、站与企业脱钩、物资站合并到土肥站三次重大改革,每次改革对站和职工都是一次重大考验,每次他都义不容辞地带领班子成员和广大干部职工勇担改革大任,始终坚持“正确对待推动改革,促进土肥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单位,争做文明职工”的理念与做法,每次改革他都从思想上、态度上着眼大局,从具体工作问题上深入调研细心谋划。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迎接挑战、谋划未来、企求发展,每次都实现了局党组要求的“思想不乱、工作不断、单位稳定、事业发展”的目标。而且在他带领下,全市土肥系统大力倡导和坚持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创新发展的作风与理念,站内形成了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机制与环境,站外形成了上下顺畅、左右融合、团结协作、互相促进的良好体系与运行机制,土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土肥事业快速发展。全站先后承担了100多项国家、部市级重点科技项目,获国家、部市级科技成果奖51项,在国家重点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40余本,先后获得中国农化服务百强建设首都体系主导单位、中国改革优秀单位、中国金桥奖先进集体、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先进单位、首都农化服务体系建设优秀单位、世界葡萄博览园建设者奖、全国耕地建设与保护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科技日报、新华网、央视网等各大媒体对北京土肥站工作给予了广泛宣传报道,推特、脸书、照片墙国际媒体也竞相报道,社会作用、社会影响力、社会知名度不断扩大,成为北京农业技术推广不可或缺的重要单位,在全国土肥行业也走在了前列,2015年赵永志作为专家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邀请到罗马总部做报告。
二、自觉锤炼、遵规守纪,做一名合格党员
赵永志同志十分注重政治、政策、业务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他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必须具备优良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适应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新要求,作为新时期的党员科技工作者,更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增强新意识、建立新机制、把握新动向,在创新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他自觉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与十八大精神,自觉带领班子成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在思想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积极抓好事关全局、事关稳定、事关发展、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工作;他认真研读中央、国家以及市委、市政府有关三农文件精神,深入研究思考,深入体会,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新常态,结合北京土肥工作实际,出思路、抓落实。他为人正直,坦诚谦逊,作风正派,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自觉做到了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抵得住诱惑。同时他结合土肥工作实际狠抓站党建和制度建设,积极构建“学习型”“和谐型”文明单位,有效地增强了党政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提高了党员干部职工的素质和主人翁意识,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土肥科技服务工作和土肥事业发展。
三、心系农民,情系土地,始终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己任
赵永志同志虽为站长,但更多的是把自己定位为一线科技人员,更定位为“农民的儿子”。1998年,他从局机关主动要求到土肥站从事业务工作。当时正值京郊农业结构大调整。赵永志带领科室迅速调整工作思路与方向,由单一粮食作物技术研究服务向粮经饲菜果多元化方向转变,由单一追求产量向“高产、优质、高效”转变,特别注重了设施农业高效技术研究应用,不仅保证了冬春季节蔬菜生产技术需求和良好发展,而且针对当时京郊水果大多在六月份后成熟季集中上市,卖不出好价格,开始大胆开展红提、大桃、葡萄反季节栽培技术研究,经过三年不懈努力,大桃、葡萄上市时间提早到“五一”,当时每亩增效就达万元以上,为北京采摘观光农业奠定了基础。
赵永志始终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己任,始终坚持科学、创新、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用智慧和汗水助农圆梦。他以及极强的创新能力和水平,研发出大量先进、实用、高效型土肥技术并加以大规模推广应用,每年为农民增收数亿元。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为例, 2007年以来累计推广4113万亩,技术覆盖率85%以上,农作物增产124亿公斤,增收节支37亿元。化肥用量减少30%,累计减少11.62万吨。帮助农民生产出一批“配方草莓”“配方樱桃”“配方金桃”“配方苹果”等优质高端农产品,不仅使农民增收,也大饱市民口福。
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他创新推广合作模式,建立了站-院式、站-企式、站-县式、站-社式等多种合作模式,有效拓展了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企业、基地等多单位、多部门、多渠道、多形式合作空间与机制,形成了上下左右职责清晰、目标一致、分工明确、协作良好、运行顺畅的工作体系与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还大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同英国华威大学、西班牙阿尔梅里亚大学、日本秋田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建立了良好交流协作关系,为北京土肥人才队伍建设与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坚持科技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根据党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他积极带领全市土肥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并提出土肥作为农业基础与关键,首先要加速科技创新并走在前面,要把科技创新理念与实践贯穿于土肥工作的每个方面、每个环节和全过程。通过不断大胆观念创新、技术产品创新、推广服务方法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土肥工作难题,突破工作约束,消除工作瓶颈,为推进北京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15年,在他的倡导下,京津冀三地土肥系统携手创建了土肥水协同发展创新联盟,开启了三地携手“智慧土肥”建设。赵永志始终认为中国要由农业大国变为农业强必须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首先他创新性地提出了“生态土肥、数字土肥、智慧土肥”理论,并不断加以实践探索与完善,形成了一系列现代土肥技术理论与技术模式。农业部种植业司曾衍德司长指出:“北京市土肥工作思路超前,理念创新,工作有章有法,成效显著,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值得认真总结。”特别是他率先提出的“耕地质量也要确定红线”的理论观念,也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耕地不仅要有数量红线,也要有质量红线”,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为此还授予他“中国经济新领军人物”称号。
近年来,他特别注重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农业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他要求土肥工作必须按照“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质产品、优势产业”的目标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并带领大家积极探索实践种养结合模式、循环利用模式、高效发展模式、生态种植模式、智慧发展模式,为北京农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更让他欣慰的是,通过10余年的努力,京郊的耕地质量显著提升,农产品真正实现了优质优价。他帮助农民生产的金色黄桃40元/公斤,葡萄50元/公斤,樱桃6元/个。另外数据显示,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培肥政策引导,北京耕地化肥用量由2007年的50公斤/亩,减少到2016年的32公斤/亩;土壤有机质由15.6克/千克,提高到18.5克/千克。农业部韩长赋部长批示:北京市的做法很好,可资各地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