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风采 树楷模”全国学会优秀党员科技工作者事迹宣传——陈晓清,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人物简介:陈晓清,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人物详细介绍-
陈晓清同志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973项目的专题、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合作专项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课题等20余项国家重要科研任务,并主持2项国家重大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10余项地方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入选中组部-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这些项目的培养,该同志在山地灾害防治基础理论研究和防治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学术与技术贡献及产生的效益体现在泥石流形成机理、泥石流演化趋势预测、泥石流减灾原理与技术体系、堰塞湖评估与应急处置技术等方面:(1)泥石流形成机理:初步揭示坡面泥石流起动机理;发现在滑坡转化泥石流起动过程中存在土体中细颗粒随渗透水运移的现象,提出了细颗粒运移堆积的土体局部软化破坏机理,成为目前泥石流形成机理研究的热点;基于泥石流起动过程中的土体特征参数变化,在土体破坏前土体含水量、孔隙水压力等出现急剧上升,以及土壤水势出现急剧波动现象,提出了基于土体参数变化监测的泥石流早期预测方法,本方法大大提高了泥石流预测的准确度、降低了误报率,推动了泥石流预报研究的进步。(2)泥石流演化趋势预测:构建松散土体厚度与断裂带距离模型,确定汶川地震重灾区地震产生的可供形成山地灾害的松散固体物源量以及来源,结合成因分析、类比分析和理学机理分析结果,对地震区泥石流发展演化趋势进行预测,进一步对汶川地震区泥石流灾害工程防治时机和工程防治标准提出了建议,与崔鹏研究员撰写的《急需扭转“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次生地质灾害风险控制不力的被动局面》咨询建议,得到温家宝总理批示和四川省实施,有效减轻了四川地震灾区2010年8月13日群发性泥石流的危害。(3)大型泥石流减灾原理与技术体系:针对大型泥石流堵江造成二次灾害的防治需求,提出了主河输移控制型泥石流防治原理,该方法获得美国和中国发明专利授权,成果经刘宝王君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鉴定,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围绕主河输移控制型泥石流防治原理,研发了系列新型结构和泥石流防治设计参数确定方法,形成了物质调控和消能为核心的全流域泥石流过程调控原理与防治技术体系;针对防治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研发了以快速组装、生态保护为特色的泥石流防治新结构。(4)堰塞湖评估与应急处置技术:在对波曲流域冰川和冰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其后变化趋势,对冰湖变化作出预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印证,2015年1月将在尼泊尔举行的中科院-NASA双边学术研讨会上做特邀报告;汶川地震后,建立了单个堰塞湖溃决危险性评估方法,对21个重点堰塞湖进行应急危险性评估,该结果为水利部前线指挥部制定堰塞湖应急处置决策提供了科技支撑,为应急排险赢得宝贵时间;针对汶川地震堰塞湖应急处置中广泛采用宽浅式泄流槽出现“初期排泄效率低、后期不可控”的问题,提出了以人工结构控流为核心的人工可控堰塞湖处置方法,成果应用于2010年巴基斯坦北部阿塔巴德滑坡堰塞湖的应急处置,节省投资约2亿美元,为保障中巴公路的畅通提供科技保障。
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合作撰写专著2部;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6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1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由于其在山地灾害基础理论研究和防治技术研发方面的成就,2010年获第七届水土保持学会青年科技奖、第九批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011年入选第九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2年获中国科学院王宽诚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综合而言,在学术与技术方面,陈晓清同志已成长为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领域的杰出人才。
在政治思想方面,陈晓清同志一贯要求积极上进,于199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一贯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参加支部的各项活动。该同志有高度的敬业精神,特别是在“5.12”汶川地震后,积极投身于科技抗震救灾中,先后8次深入灾区进行科学考察,主持会理县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参加了山地所应急抗震救灾、水利部前线抗震救灾、地震区生态承载力评估大考察、重大水电工程评估等;2013年芦山地震后,他也先后多次深入地震灾区开展科学考察,积极撰写防灾减灾咨询建议,为科技救灾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