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见山一线天,荒山野岭无人烟。”描写的是北京铁路公安处滦平站派出所辖区内一个偏远的四等小站流水沟车站。流水沟车站深处燕山山脉,坐落在卧虎山长城脚下,2013年9月12日,驻守武警官兵撤离,这里的隧道、桥梁安全看护工作便由滦平站派出所接手。
驻守在这里的两位民警付江、李国庆今年都已57岁。由于滦平站派出所辖区内有14个车站,但却只有7名民警,因此两人除过要负责流水沟车站的工作,还要兼顾虎什哈站、猴山站、南大庙站。4年时间里,他们巡线一次需要4天时间,每天要走二三十公里,一个月就会走坏一双鞋,却也保障了滦平站派出所辖区内的14个车站4年来无一起刑事、治安案件。
巡路一次花费4天 边走边做安全宣传
滦平站派出所辖区内的流水沟车站每天要经过两趟客车,20余趟货车,春运期间,还有4趟通往赤峰、通辽方向的客车要从这里经过。为了保障这里列车安全,放眼看去渺无人烟的“荒山野岭”,驻站民警付江、李国庆已经巡了4年。
“完成一次巡线工作需要4天时间,以前生活条件不好,周边也没有小商店,我们都是从家里自带水、干粮,路上饿了就吃馒头,到了车站以后,把带的菜、油、粮食交给车站,车站捎带的给我们做饭。现在条件好了,带上面包就行了,在车站也是按月缴伙食费。”付江说着打开背包,里面放着两块面包一杯水一把手电,还有厚厚的一摞爱路护路的宣传单。
付江与同事向村民宣传爱路护路知识
边走边宣传,付江、李国庆多年来早已养成了习惯。在虎什哈、猴山、南大庙、流水沟站附近坐落着8个村庄、3所学校、4个废旧品收购网店。村民家里大多都养着羊,而且临近春节,外出务工人员回来了,学生也都放寒假了,为防止行人、牲畜穿越线路造成不安全事故,也为了线路上的设备不遭受破坏,付江、李国庆的工作量也就更大了。
宣传、登记、回访,一天行走二三十公里,一个月下来,一双鞋就走坏了。过程虽然辛苦,这样坚持下来效果另李国庆十分欣慰,“村民也知道我们是为他们好,养殖户也都从以前的散养改成了圈养。”李国庆说道。
山川绵延,山与山之间隧道、涵洞、桥紧紧衔接,相互贯通。“24条隧道,28个涵洞,31座桥。”付江说起线路上的这些重点部位如数家珍。“这些都是不能疏忽的,必须一步步的走,一点点的看。”付江向北青报记者介绍,其中,红旗隧道位于梁底下站与滦河沿站之间,是京通线上最长的一条隧道,全长5公里,打着手电进去,检查设备、排除隐患,一次下来就得一个半小时,常常出了隧道手电也都没电了。
除了巡线,每天中午14时18分,从昌平北站开往承德站的4471次车需要在流水沟站停留一分钟。二人每次都会提前收拾好装备,在站前站得笔直,等候列车的到来。“我就是干这个的,只要这里还有车经过,只要这里还需要我去守护,我就必须认真对待,我就有义务去做好。”付江告诉北青报记者。
坚持徒步巡查 货盗4年零发案
2012年12月的一天,李国庆在梁底下站巡视时,在一块小山丘上发现了一堆玉米秆,扒开一看下面有16袋整装的粮食。李国庆知道,这都是货盗人员从车上偷下来的,怕被发现就先藏在了这里。
当时已经是夜里12点,寒风刺骨,李国庆将情况向所里汇报后,便蹲守着等待窃贼的出现。直到凌晨3点,李国庆和同事等到了回来搬粮食的窃贼,并一举将两名货盗人员抓获。
还有一次,2014年11月的一个夜里,在南大庙站马营子二号隧道,李国庆和同事巡视时,突然发现隧道口有微弱的手电光,晃了几下,便没了动静。正常来说这个时间是不可能有工作人员还留在隧道的,李国庆就和同事摸黑进了隧道,发现原来是有人正在偷取照明电缆。随后,李国庆和同事将三名正在作案的窃贼抓获,三人共盗窃电缆1000余米。最终,为首的李某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
为了整治货盗,维护线路安全,初到流水沟站的付江、李国庆多次在线路巡逻巡视工作中,发现一些重点部位的摄像头已经老旧损坏,便积极与铁路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及时的对摄像头进行了更换维修。在二人看来,最古老的办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寒暑风雨,他们始终坚持徒步巡视巡查。
“治理货盗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防治结合,对线路附近的村民进行走访是打好基础,我们的巡逻巡视是人防,摄像探头是物防,各种因素都考虑到了,各项工作都做到位了,治理的效果自然就好了。”李国庆说道。
今年是付江参加公安工作的第32个年头,也是李国庆参加公安工作的第28个年头。
付江(右)和李国庆在巡路过程中遇到有列车经过,都会站在一边,目送列车离开
“我已经有三年没有回家过年了,其实家离单位也不远,但工作所在,穿上这身警服,也就要有这种担当。”李国庆一边说着一边将福字剪纸贴在了窗户上,“在单位过年也有在单位过年的乐趣,大家辛苦一年,聚在一起,打扫卫生,一起做年夜饭,一起辞旧迎新,也还是很美好。”
虽然再有几年,付江和李国庆就要退休了,但他们始终铭记着“只要在岗一天,就要保证铁路安全零隐患”的职责。
在付江和李国庆的坚持下,滦平站派出所辖区内的14个车站4年来无一起刑事、治安案件。
通讯员 邓有林 王海蛟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叶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