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月末,因计提商誉减值导致的业绩“暴雷”持续搅动着A股市场,已经发展到了谈商誉色变的境地。据相关统计从1月27日-1月29日的三天时间,就有90家公司发布预亏公告,按照预亏上限来看,其中68家亏损超1亿,24家亏损超10亿,9家预亏超20亿元。绝大部分公司出现巨额亏损或由盈转亏的原因都是进行了大额商誉减值。
那么,上市公司为什么都集中在这个时候进行商誉减值呢?
在2015年牛市的过程中,并购市场活跃,大量A股公司进行了高溢价并购,2018年正好是业绩对赌期结束的高峰期,加上宏观环境恶化,导致对赌期后被收购企业业绩下滑,后续盈利能力达不到商誉设定的价值,从而形成商誉减值。
另外,财政部有意将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由现有的“商誉减值测试”变更为“商誉摊销”可能也是上市公司集中进行商誉计提的原因之一。根据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网站1月4日发布的信息,财政部会计司针对 “商誉及其减值”议题文件征求了会计准则咨询委员的意见,大部分咨询委员同意将将外购商誉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这一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方法,也就是将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由现有的“商誉减值测试”改为“商誉摊销”法。
将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由“商誉减值测试”改为“商誉摊销”对账面存在大额商誉的上市公司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一家上市公司花60亿收购了一家企业,假如这项并购形成30亿商誉,分10年摊销的话,那每年就要侵蚀3亿利润,而很多上市公司根本就没有3亿利润,也就意味着上市公司需要连续10年承受亏损,根据现有A股退市规则,很可能意味着退市,这对所有上市公司来说都是无法忍受的。
既然这样,还不如在有关商誉的新会计准则没出来之前进行一次性摊销,这样做虽然可能导致当年亏损甚至巨亏,但这种亏损也仅是账面上的,不会对上市公司的现金流和经营产生任何影响。更有利于上市公司来年轻装上阵,将更多精力放在主业经营上,从而实现未来业绩的增长。
以奋达科技(002681.SZ)为例,奋达科技在今年10月披露的三季报中就提到要在2018年对并购欧朋达形成的商誉进行减值,商誉减值将导致公司2018年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同比下滑-88.72%—-97.74%。2019年1月30日晚间,奋达科技再次发布业绩预告修正公告,拟加大商誉减值力度,此因素将导致公司2018年全年业绩亏损7 .2亿元—7.9亿元。
有分析人士认为,奋达科技之所以加大商誉减值计提,应该是希望将收购欧朋达存在的商誉风险得到充分释放,今后可以轻装上阵,加大商誉减值力度按理不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现金流造成不利影响,实际上,奋达科技本部的电声、健康电气等主营业务一直保持较好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电声板块受益于智能音箱行业的爆发,正处于最好发展期。像这种纯粹因为商誉计提出现亏损,但主营业务扎实的企业往往蕴含着机会。
【免责声明】本文为企业宣传商业资讯,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