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企业是从零起步做机器人的。企业原先是做什么不是核心问题,关键是要进入什么样的市场领域。”
地产、农业和机器人,将成为碧桂园集团2019年着重发力的三大重点行业。
“去年(2018年)我们农业公司和机器人公司的框架已经搭起来了,发展的思路也有了,接下来期待他们的精彩表现。”1月21日,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在集团年会上提出:在地产主业提质增效的同时,农业和机器人亦将成为碧桂园全周期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大型房企纷纷进行多支柱业务发展模式探索的当下,地产行业龙头碧桂园将采取何种打法,在发挥自身以往产业链整合强项、避免盲目求进的同时,实现新产业与房地产上下游尽可能的有机融合与协同互补?进一步细化而言,五年内总额至少800亿元的投资积累之下,碧桂园的机器人产品在建筑业、社区服务、生活起居等各类场景中又将获得哪些应用?
对于已将自身定位升级至“为全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产品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的碧桂园而言,其框架和思路正逐步清晰起来。
布局短长策
克而瑞研究中心数据显示:继2017年夺冠后, 2018年碧桂园再度蝉联中国房地产行业销售冠军。2018年,碧桂园还再度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排名大幅上升至第353位。而这也较大程度上为其进军新行业提供了可能性。
与国内其他房企大多布局人工智能等大概念相比,碧桂园旨在入场并先期选择的是建筑机器人和服务型机器人,在多位行业分析人士看来这显然更加细分,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其转型落地的速度。
就市场容量及现状而言:2018年上半年,全球机器人市场的规模近300亿美元(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从2013年开始,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但整体产品的发展状况却仍处于中低端阶段。
随着人工成本的上升,大量的工作需要有机器人来替代,这其中蕴含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有相关预计显示:到2023年左右,中国国内的机器人市场就将达到5000多亿元的规模。
“其中多半是进行生产用途的工业机器人,但另外一部分则是服务型机器人或者说特殊用途机器人,尤其是在医疗康复、保健领域等的需求将会很大。”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兼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简称博智林机器人)总裁沈岗近日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
在此之前,沈岗曾担任过日本发那科(全球最大机器人公司)的高管。作为机器人行业的权威专家,其判断是:最早的机器人是由美国汽车产业制造发明的,而发那科也是从加工设备、加工集成的控制研发起步之后才转入到机器人业务的,“没有哪家企业是完全从零起步做机器人的。所以企业原先是做什么的不是核心问题,关键是要进入什么样的市场领域。”
作为碧桂园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8年7月的博智林机器人目前规划的业务和产品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建筑机器人、服务类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系统。而在未来图景中,其还将通过研发生产及合作共创的方式搭建核心技术、网络平台等业务体系。
就其产品而言,博智林机器人将涉及建筑、装修、机器人餐厅、智慧家居、现代农业、医疗、智能制造、仓储物流等应用领域。
从技术角度进行分析,目前行业的基本共识是:上述一系列场景中的非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大部分已经有了雏形——比如云交互技术等——而这也意味着,偏应用场景的机器人可通过对技术购买的方式来实现基本功能。
“机器人的技术门槛已低到可以让很多参与者进入,但门槛低也意味着竞争激烈,所以未来服务型机器人市场的核心将不再只是研发,同时掌握有市场才是关键点。例如餐饮行业中的海底捞,其应用场景和成熟的体系对于消化机器人产品就会更有利。同理,京东会开发物流机器人,而碧桂园则会思考如何生产建筑机器人等。”沈岗指出。
“餐厅的厨师人工贵,好的厨师又少,我梦想未来5年到10年,有相当一部分工作能由机器人来完成。我们请了顺德最优秀的厨师,教机器人做菜,准时准量,这是一个趋势;更重要的是建筑机器人,希望10个月后能在很多地方用机器人做建筑。我们已经在安排生产适合机器人使用的铝模、顶架、爬架、墙板。对这个事,我现在充满了期待。”在1月21日碧桂园年会上,杨国强亦如此勾勒出了碧桂园机器人短期内的应用场景。
产业突围考验
为实现上述一系列构想,碧桂园计划5年内在机器人领域投入至少800亿元,投资设立全产业链所需的研发、设备制造工厂和供应链渠道,打造机器人产业生态圈;与此同时,碧桂园未来还将引进10000名全球顶级机器人专家及研究人员。
除加速成型的人员体系外,作为突破性构建之一,博智林机器人目前的产品开发模式正在逐步实现研发和应用的一体化,即在现实场景中寻找问题并实现机器人解决方案的融合。
推而广之,从建筑机器人到现代农业,皆是围绕“房”和“地”进行。而碧桂园整个集团全球布局的超过1100个城镇、2000余个开发项目、超400万户业主,则将为其两大新产业布局及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圈提供大量极具现实可能性的新型场景。
“我们的建筑和机器人团队已经逐步进行联合办公,比如开发建筑机器人就去建筑工地工作,开发服务机器人就去社区工作,从实际需求中开发产品。”博智林机器人的一位研发人员称。
但亦有多位行业研究人士对《财经》记者指出:目前进入机器人行业的企业较多,但生存并发展下来的关键仍在于核心技术,这也是目前中国机器人行业整体的短板之一。“单纯进行系统整合的话,核心技术分布在外,也就意味着仿制的成本很低。商业模式要想具有核心竞争力,必须有独立的知识产权。”
为力求核心技术突破,博智林机器人目前已规划并建设两个技术研发平台,分别为智能技术研究院和智能制造事业部。智能技术研究院下设建筑机器人研究院、餐厅机器人研究所、智能制造研究所、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研发部门。智能制造平台则下设智能工厂和制造技术开发部门。
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博智林来说,假如完全从零开始,要把研发和制造基础全部建立起来的积累时间亦会拉长。除积极引进人才及搭建自身研发平台外,为在短期内实现“弯道超车”,博智林机器人愿意与更好的技术应用方进行合作,例如建立合资公司等形式。
亦有消息人士对《财经》记者透露: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对佛山市及顺德区的本土机器人企业比较关注,这主要是从服务和响应速度方面来说有优势,所以其态度非常开放,并不存在任何限定。
实际上,早在2017年时,碧桂园已携手顺德“兄弟企业”美的进行战略合作,其中内容就包括了共建机器人小镇,以智能化工厂带动产业升级。而在美的并购全球机器人巨头库卡后,碧桂园亦进一步与其达成战略合作,以共同打造机器人“硅谷”。
这一切将为博智林逐步突破机器人的三大类核心技术——减速机、伺服控制和运动控制(出现人工智能后,第四大类变成了传感器加人工智能)——提供多少帮助,相关各界亦在积极关注。而从根本而言,“目前研发部门对所有核心技术都在自主研发,后期我们争取拥有造血功能,不单纯依靠计划投资。”沈岗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注意可能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