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热帖出炉!本栏目由网易新闻北京频道出品,汇集各路鲜辣热评,机智跟帖,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各位易友大家下午好呀,又到了和小编一起回顾当周热帖的时间啦
首先来让我们关注一起当下的热题:直播打赏。
2015年底,15岁的郑涵(化名)独自赴加拿大读书。不久后,她下载了“映客”APP并用母亲刘娟的信息做了实名认证,开始玩直播。
2016年4月,母亲刘娟通过查询支付宝账户的交易记录发现了郑涵从映客直播平台购买虚拟币的大额消费情况。5月26日,刘娟向映客直播平台发送律师函,之后至2017年4月1日期间,郑涵的直播账号仍然有49120元的充值交易记录。
网友跟帖:
这件事反映出,现在的直播平台确实需要规范各类直播平台的管理,未成年人容易遭受商业陷阱的伤害,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分辨是非的能力,父母也应该提高对未成年的管控。
虽然我妈的余额不允许我干出这种事,即使可以支配,也应该学会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会花才会挣嘛~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2016年登上微博热搜的鸡爪女,对,就是那个在地铁上旁若无人啃泡椒凤爪还嚼碎骨头吐地上的鸡爪女!
现在,她拉长了阵线,转战北京。
网友爆料,1月20日,北京地铁13号线上一名女子在座位上吃沙琪玛,不但将食品残渣掉落一地还在被人制止后溜到了别的车厢。
对此,网友纷纷吐槽该女子没有素质。记者了解到,该女子曾于2016年在上海地铁内被人拍到吃凤爪和麻辣烫,并被网友戏称为“上海凤爪女”。
网友跟帖:
可能真的是为了炒作才有这么一出戏的吧,不然你看谁平常吃沙琪玛能吃出一地渣儿?
如果真是像网友说的网红炒作,那小编想说,三年过去了,该女子依然活跃实属敬业。
在敬业方面,拼的还有北京公安。
这不,近日,@平安北京犯了“职业病”,发博提醒:携带此类“佩奇”机器出行一定要将汽油清理干净,携带危险品进站上车处罚最重可能会被拘留。
却不想遭到了@中国消防的嘲笑:
网友跟帖:
其实,小编也没见过鼓风机长啥样,emmmm....神仙打架,我们看看就行!
再让我们来关注与大家息息相关的出行问题:
1月20日起,北京轨道交通试行推出5种电子定期票,据介绍,轨道交通电子定期票包括一日票、二日票、三日票、五日票及七日票五种,适用于除机场线外北京轨道交通全路网所有线路。乘客可结合自身出行需求,通过轨道交通互联网票务服务平台“易通行App”购买电子定期票,在车票使用有效期限内支持一人一码不限次数刷码乘车。
这将极大方便外地来京或在短期内需多次搭乘地铁的乘客,无需反复排队购票。值得注意的是,电子定期票不再享受北京轨道交通其他优惠政策,一经激活不予退票,仅限单人使用。
网友跟帖:
小编个人感觉,新推出的日票更适合来京旅游的游客,像小编这种每天通勤的选手,得从八通线坐到天通苑才值这个票钱吧!
伴随着K4051次列车的开出,1月21日,0点29分,北京气温零下6度,北京站1站台,伴随着北京开往南通的增开旅客列车K4051次的准时发出,北京铁路春运正式拉开了帷幕。
特别的是,在春运期间,值乘的所有增开旅客列车的乘务员都是外援,其中2/3是90后,很多人都是主动要求走进春运一线的。
“今天我们全部45个人都上车为旅客服务,上午列车在库里整备时,小伙子们用了3个多小时,亲手将一张张窗花贴在车窗上,还在硬座车厢挂上了红灯笼,为的就是让旅客回家的路更温馨。”副列车长李政说。
网友跟帖:
春运开始啦,大家都要陆续回家过年啦,不知道你有没有买到车票呢,没有的赶紧捡漏吧,据说今年还有捡漏功能呢。
回家过年是一年的期盼,希望大家都能顺顺利利地坐上归乡的列车!
眼看着过年了,骗子们也都出来补贴家用置办年货了。下面,小编带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这周出现的两个“欺诈”事件:
委托公司与钻石画加工者签订的合同。受访者供图
去年9月份,家住云南、刚从公司辞职的陈萍为了“给自己找点事做”,通过网络搜索承接了北京市德盛荣商贸有限公司的钻石画代加工业务,“在百度上输入手工品就弹出了他们公司的广告链接”。公司一名销售人员李梦佳告诉陈萍,公司免费邮寄加工钻石画所需要的原材料,并将回购其制作后的成品,“在家就能赚大钱”。
钻石画代加工者用于粘钻石画的胶水和颗粒,只能闲置在家中。 受访者供图
不久,陈萍就收到了做钻石画用的胶水、设计好的画布等原材料。两个多月后,陈萍终于完成了所有作品,但此时却被告知,这些作品“没有一件合格”。根据合同约定,陈萍手中的这批原料的价格不到100元,但合同倒数第三条还规定,“乙方完成加工产品质量标准达不到拿货总数量30%时,保证金一律不予退还,并承担违约责任”。
网友跟帖:
小编在这里提醒大家,警惕网络代加工陷阱,对网络上“小投资、高回报”之类的代加工信息不要盲目轻信,遇到对方要求先汇款时,更要提高警惕,最好咨询公安部门,以免一步步落入陷阱,造成更大的损失。
在家里带孩子的年轻妈妈都希望能找到一个既能赚钱又不耽误照顾孩子的工作,做微商成了不少宝妈的选择,然而一不小心就可能落入骗子设下的圈套。
北京房山的陈女士是一名年轻宝妈,她向北青报记者爆料称,2018年12月31日,她打算找一份兼职工作,在一个名为“斗米”的APP上注册后,留下了自己的姓名、电话、求职意向等信息。
“很快就有人联系我,说可以在家做微商卖面膜。”陈女士回忆说,对方在电话、微信中称这份工作简单、轻松,“不用囤货,只需要花费168元申请做代理即可,每天要做的就是在微信朋友圈发信息,吸引客户,有人要货的话,问好数量,由公司发货,我赚取中间的提成”。
据记者了解,有些受害者甚至被忽悠购入了数万元面膜。一名受害者告诉北青报记者,因家中成堆的面膜无处出手,只好在二手平台上寻找买家,结果发现了和自己有类似经历的人。“我们互相一聊天,就发现上了同一个当。”一位受害者透露,现在能联系上的受害者有10多个,大家建了个微信群,这才发现自称开美容院要大量“进货”的人竟是同一个微信头像。
网友跟帖:
最后提醒大家,诈骗都是利用人们贪图便宜或一劳永逸的心理,因此一定要提高警惕!
今天的一周热帖就到这里啦,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