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风采 树楷模”全国学会优秀党员科技工作者事迹宣传——杨立明,中国地震学会
人物简介:杨立明,甘肃省地震局副局长
人物详细介绍-
1、创新提出强震临震微波动及预测方法、前震及广义前震识别的频谱偏移法等预测方法;建成“兰州地脉动实时监控技术系统”;利用甘、青、川、滇、藏等区域200余个测震台波形资料,实现对青藏块体强震的实时、动态监控和跟踪分析,并开展了持续6年的连续跟踪试验。
2、甘肃局承担南北地震带北段重点危险区协作区牵头单位的职责;参与全国地震研判、突发震情跟踪等工作;连续组织5次临震预报研讨会;在甘肃局设立临震预报推进组。
3、组织实施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项目(甘肃分项)等重大基础项目。2015年以来,发表论文3篇,获国家知识产权局软件著作权证书一个,培养硕士4人,国际会议交流2次,作为甘肃省人民政府第一层次领军人才,开展工作。
不忘初心,努力探索地震预报的新途径
近年来,汶川、玉树等强烈破坏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地震预报广泛的社会需求再次呈现出来。然而地震预报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目前地震预报的能力和水平与政府和社会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汶川地震后,本人及科研团队,立足地震预报的实际需要,迎难而上,围绕地震预报技术方法、震情监视等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以期提高地震预报的能力和水平。
一、创新思路,探索临震预报新途径
临震预报是地震预报的瓶颈所在,也是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中最难、最具挑战性的阶段,是社会大众最为关注的阶段。汶川地震后,本人及团队着力于地震预报的研究,利用数字地震观测资料,开展临震预报探索。至今,该方向的研究工作已经持续了9年时间,主要进展如下:
1、创新性的提出了短临预报方法:
近年来,本人及科研团队,立足地震预报的实际需要,创新性的发展和提出了两种新的、实用化的预测方法:
(1)强震临震微波动及预测方法。该方法利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资料,通过对汶川、玉树、青川等多次震例的反复对比研究,于2011年初步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该现象一般出现在震前15天左右、在以台站为中心50公里半径范围内可能被记录到。初步研究认为,该微波动可能与临震阶段震源区的微震动、微破裂及有关的岩层微破裂、裂隙扩展等事件有关,对临震预报具有价值。
(2)前震及广义前震识别的频谱偏移法。前震或广义前震的识别是地震短临预测中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发生的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等地震均具有明确的前震,但是却没有及时识别出来。本人在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强震或广义前震识别的频谱偏移方法,即强震前的中等显著地震事件,其地震波形频谱存在变窄、向低频端偏移的现象,且一般具有调制特征;而非强震前背景性的中等地震事件不存在这种特征。利用该指标和方法,近年来在震情判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其根源可能与强震前震源区或主震相关区域亚稳态扩展破裂或区域介质破碎损伤、裂隙扩展成核等过程有关。
2、创新性的研制数字地震观测技术支撑系统:
项目组于2011年创新研发并建立了覆盖青藏块体的实时数字地震资料汇集技术系统,将甘肃、四川、云南、西藏、青海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甘青川交界地区架设的10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等合计200余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的波形资料,实时汇集到兰州。同时,编制了软件系统,建成了“兰州地脉动实时监控技术系统”,利用六台服务器构成支撑平台,实现了对青藏块体地震观测的实时、动态监控和跟踪分析。其中,“地脉动短临预测实时跟踪分析处理系统”获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3、开展了持续6年时间的连续跟踪试验
以青藏块体为研究区域,依托上述技术平台和区域200余台实时数字地震观测资料,以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及其预测方法、前震及广义前震识别的频谱偏移法为跟踪和检验目标,从2011年6月起至今,开展了持续6年的实时连续跟踪工作,以检验、改进和完善认识。对期间发生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几乎所有5级以上地震、南北地震带地区的绝大部分3.0-4.5级地震进行了实时判定,并及时应用于震情判定中。
二、加强协作,积极参与全国震情跟踪工作
1、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的领导下,近年来,甘肃局作为南北地震带北段地震重点危险区协作区牵头单位,本人参与、组织实施了区域协作、资料交换、震情交流、联合会商等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创新性的建立了西北地区各省局前兆资料每周二定期交换的机制,促进了对区域震情的研判和把握;协作区每年制定短临跟踪方案、召开工作会议2-3次;开展联合异常落实和联合震情会商多次。
2、本人作为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报协调组成员和地震大形势跟踪专家组成员,近年来,积极参与全国地震趋势研判、突发震情跟踪等工作。
三、发挥优势,创新地震预报工作机制
为了全面促进临震预报工作的推进,创新工作机制,先后开展了以下工作:(1)2013年以来,依托兰州地震研究所,已连续召开了4次西北地区临震预报研讨会,以促进临震预报探索和研究的深化;(2)2016年,在甘肃省地震局预报中心设立临震预报推进组,整合全局力量,将不同领域具有临震预报效能的方法集成起来,相互印证,联合攻关;(3)2015年10月,应马瑾院士的号召和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的安排,围绕亚失稳理论和实验结果,在兰州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地震短临预测理论与方法研讨会”;目前,该会议已机制化,2016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会议,2017年将在西安召开第三届会议。
四、夯实基础,强化地震预报基础和队伍建设
近年来,根据工作分工,本人先后组织协调、管理实施了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项目(甘肃分项)、喜马拉雅二期(甘肃分项)等事关地震预报基础的重大项目,组织实施了中国地震预警项目(甘肃分项)的相关工作,协调解决灾后重建观测系统数据信息的预报应用等工作,强化了地震预报的监测基础。
同时,积极发挥作用,加强团队建设。2015年以来,围绕频谱偏移法、临震微波动等数字地震研究应用领域,团队发表论文5篇,获国家知识产权局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一个,完成硕士论文3篇,国际会议交流2次,团队成员入选中国地震局优秀人才百人计划1人;本人作为甘肃省政府评选的第一层次领军人才,开展相关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