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风采 树楷模”全国学会优秀党员科技工作者事迹宣传——陈士林,中国药学会
人物简介:陈士林,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
人物详细介绍-
陈士林研究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该同志理想信念坚定,对党绝对忠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遵守党章,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长期以来,陈士林同志始终坚持工作在中药研究领域和科研一线,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密切联系群众, 埋头苦干、开拓创新、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业绩显著,在中药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陈士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师表,带领团队在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南缘建立了3000亩川贝母野生抚育基地,成功把中药材生产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川贝母野生抚育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成为向发展中国家推广的典型案例;深入三七种植的田间地头,在海拔1500以上的云南文山、砚山、丘北等主要种植区,通过病害种类及发生规律的研究,建立田间鉴定线虫病害种类的基因检测方法,采用宏基因组技术通过研究三七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全景图”,解析连作障碍机制并为连作障碍的克服提供依据,带领团队辅助选育三七首个抗病新品种及良种“苗乡抗七1号”,弥补抗性品种匮乏。构建了无公害人参农田精细栽培体系和产-学-研结合的成功模式,被同行和媒体誉为开辟“中国模式”。
陈士林课题组在国际上创建了基于ITS2的中草药DNA条形码鉴定方法体系,完成专著《中国药典中药材DNA条形码标准序列》,从基因层面解决中草药物种真伪鉴定的难题,被评为2016中国十大医学进展;通过全基因组解析提出灵芝为首个中药基原药用模式真菌,被Nature China 选为中国最佳研究亮点推介;完成并发表人参、丹参、赤芝、紫芝等中草药全基因组图谱和相关组学研究,编著《本草基因组学》并奠定其学科基础;主持优质无公害药材人参、川贝母、三七等精细栽培生产项目并推广应用,完成并编著《中国中药材产地生态适宜性数值区划》,避免中药材盲目引种栽培,成功培育并获批3个中药新品种证书并推广应用,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国家发明专利和美国专利授权36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包括国际著名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 等, 论文被他引1.3万余次。获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等荣誉。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负责人、“濒危药材繁育”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获国家教育部高校成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陈士林率领团队建立了无公害人参、三七、川贝母等优质药材生产技术体系,相应的技术成果在云南、吉林、四川等主产区进行大田示范推广,该技术成果集成了从优质的种子到无公害产品到消费者手中,保障人参、三七、川贝母等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该项技术,联合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及企业开展中药材生产种植技术的培训,培训当地种植大户,为当地扶贫尽一份力。该同志恪守科学道德、树立良好学风,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学生的广泛认同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