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风采 树楷模”全国学会优秀党员科技工作者事迹宣传——黄晓军,中华医学会
人物简介:黄晓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
人物详细介绍-
黄晓军,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国际知名血液病学家,担任亚太血液联盟常委会主任/主席、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九届主任委员、美国血液学会国际常委会委员等重要学术团体任职, 为推动我国血液病规范化诊疗体系建立和国际血液学术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打造出了一支全国领先的血液病创新团队,该同志是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科技部、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带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持“863”、国自然“杰青”、重点项目等课题23项。任血液学TOP10 SCI期刊Blood、Blood Review编委、J Hematol&Oncol、British J Hematol副主编。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占青少年、儿童恶性疾病第一位,成人恶性疾病的第六位。据中华骨髓库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白血病患者多达400余万人,但只有不足11%的患者可以找到全相合的骨髓干细胞。突破骨髓干细胞配型的全相合是摆在血液医学界的世界性难题。
黄晓军率领的科研团队15年来专注血液病研究,他们所建立的单倍型(半相合)移植技术体系,在白血病治疗方法上取得世界性突破,在骨髓干细胞不是100%相合的情况下,也能让患者接受移植。这种“人人有供体”的单倍型移植技术成功率已达到70%,与全相合骨髓移植成功率相当,得到国际医学界认可,被称为血液病“北京方案”。
这一方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供体来源问题,是白血病治疗方法上的一大历史性突破,使中国彻底告别供体来源缺乏,迎来人人都有移植供者的新时代。
2014年12月,旧金山第56届美国血液年会,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万多名专家参会。黄晓军团队的单倍型移植技术体系得到与会专家高度认可。2016年4月,在西班牙瓦伦西亚举行的第42届欧洲骨髓移植年会,黄晓军作为亚洲唯一代表介绍单倍型移植进展。目前,“北京方案”在意大利、以色列、韩国等几十家海外中心应用,全球50%以上单倍型移植病例使用这一技术,在过去10年中全球近2万白血病患者因此重获新生。黄晓军所率领的团队每年完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超过700例,成为全球最大异基因及单倍型移植中心。
同时,“北京方案”被写进国际权威教科书及美国骨髓移植学会教材,黄晓军获“欧洲骨髓移植协会圣安东尼成就奖”及“第四届国际恶性血液学大会杰出贡献奖”。德国图宾根大学海伦格尔教授认为,“北京方案”提出的供者选择原则将使众多患者受益,应该在全球血液医学界进一步得到推广应用。
黄晓军,仿佛是为这份事业而生,永远充满了激情,不知疲倦。他是我国文卫战线的杰出党员代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每天早上7点到医院,极少吃早餐,一上午忙碌的工作之后,中餐也只是极简单的一杯咖啡稍作休息,下午继续工作,十年如一日。
作为所长和血液主任,黄晓军有着繁重的行政事务性工作,但他依然在临床、病房投入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他的工作日程安排之繁忙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两头兼顾,他只能把非工作时间都尽可能利用起来,因此无论下班后、双休日、节假日都能在病房看到他的身影。出国讲课和交流的时间他更是争分夺秒,为了不耽误出门诊、查房、看病人,如果去亚洲地区,他尽量当日或次日往返;去欧洲、美洲往返也不会超过3天,总是抓紧时间在长途的飞行路上休息,一下飞机就进会场做报告,休息一晚后又乘飞机返回,回国后一下飞机就赶回医院直接投入工作,从来不倒时差。所以,他出国常常是坐飞机的时间比在当地停留的时间还要长,而异国的优美风景,他更是从未有时间欣赏。
长年如此高强度的工作,黄晓军患上了严重的腰椎疾病,已做过手术,依然频频复发,一旦发作就只能躺着,而他哪怕躺着也要躺在医院里处理工作、听取汇报。2017年春节刚过,他腰椎病再次发作,但由于病人春节期间不愿意去医院,因此假期一结束,门诊量爆增。为了让病人踏踏实实地把病看完,黄晓军强忍着腰椎的巨痛,坚持站着出诊并给急需的病人加号,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患者们看得极为心疼,忍不住说“黄大夫您真应该回去好好休息”。
学科带头人的风格决定了科室整体风格,黄晓军对工作的激情和身先士卒,让全所各级医师都深受感染。十几年来,在全所范围内形成了一切从病人出发,不计工作、休息时间,24小时开机,大家同心协力、倾情投入的科室风气。
作为医者,黄晓军满怀对生命的尊重,他能站在专业之巅去指引方向,也能俯身于每一张病床亲自去安慰患者。他潜心于恶性血液病及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应用研究,并将成果付诸于临床实践,还长期坚守在临床一线,一周出三次门诊,三次查房。他说:“对病人好,并不是要天天对着病人笑,而是要真正给病人解决问题。”为了“给病人解决问题”而全力以赴,这就是医者的职业精神。正是黄晓军身上的这种“职业精神”,将与病魔抗争的必胜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传达给每一位患者,他成为了患者和家属的定心丸、主心骨。
作为老师,黄晓军对学生和年轻医生们指导也是不遗余力,为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拓展眼界,鼓励他们勤于思考,勇于攀登。他不但教授学生和年轻医生们医学知识,更给予他们挑战权威的勇气;不一味地泥古仿古,不能变成教科书的奴隶;引导他们以攻克医学难题为己任,鼓励他们主动发挥创造力、自主性和想象力去探索、研究;不一味地以西方医学理论为真理,致力于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判别能力的医学家而非诊疗常规指导下的医匠。
作为学科带头人,黄晓军对外通过给团队战略定位、把握研究方向、完善学科搭配、为团队构建起了一个优秀的研究平台,把这支研究队伍推上国际舞台;对内,针对团队每个成员的学术背景、研究方向及技术特点,结合团队成员各自的研究兴趣,给每一个人量身定制安排研究领域,让他们关注不同疾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特征,使得大家可以按照自己预想的方向进行相关研究。当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研究有一定的重叠交叉时,他鼓励双方采取合作的方式达到双赢的结果,以避免产生不良竞争。他还在内部进行评比、奖励等措施来激励大家,使得整个队伍的活力和潜力得到了巨大的迸发。
作为团队领导者,黄晓军在工作中的身先士卒,给大家做出了最好的榜样。他对同事,不仅在工作中给予帮助,在生活上也予以关怀。所里成员生病时,他总是第一时间送上慰问,每年都会组织去看所里退休的老职工,每年都会在护士节为全体护士送去祝福;无论什么岗位的工作,他总是能看到别人的付出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就是这样的领导者,让整个团队的成员们把血研所当自己的家一样爱护,努力起来有决心,工作起来很舒心,对于未来有信心。
黄晓军有理想,在他看来:“理想是一种模糊的精神力量。”在一次演讲中,他这样说:“因为有理想,所以我们从上医学院开始,我们就希望给病人解决问题;因为有理想,我们渴望解决全球未曾解决的医学难题;因为有理想,我们发展创建形成了一个有理想的团队,使得我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无所畏惧,永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