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前结婚就花5块钱,买身新衣服、拍张照、吃顿锅贴算“喜宴”。金婚伉俪道爱情保鲜秘笈:支持对方爱好,做第一个欣赏者。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脸谱是中国的传统艺术,通过在戏曲演员脸上画出不同的图案,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等,红白黄绿蓝等各色“大花脸”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家住通州区的景峻老人今年76岁,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他和老伴赵淑青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把精力放在自己的爱好上。自1999年起,景峻便因老伴赵淑青热爱戏曲,逐渐对脸谱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绘画基础的他开始钻研上画脸谱。因脸谱绘画复杂,直到2001年,他才完成了第一幅自己满意的作品,送给儿子挂在家中。
打格、做板样、画底板、腾宣纸、上色……即使一个简单的脸谱,景峻老人也要用上一天多的时间才能画完,其中难度较大的“丑角”,一个画上几天也是常事。尽管如此,他多年来仍痴心不改,并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了解喜爱脸谱绘画及京剧这项传统艺术。而老伴赵淑青和他的子女也十分支持老人的爱好,近二十年来为老人买笔墨纸砚书籍等花费也有数万元。景老先生常因此感叹,“这多亏是现在日子好了,搁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哪有那么多精力财力让我画脸谱呀。”
自学画脸谱 多年耗费不少纸墨笔
从小就爱好绘画的景峻,年轻时没少画过毛主席像、山水风景等,后因工作就把这个爱好搁置了;退休后,又重新拾起了笔,绘画成了他晚年最重要的“工作”。在他的家中,还挂着一幅装裱好的猛虎下山图,上面写着创作时间是一九七四年,纸张经过岁月的磨砺,颜色已发黄,但仍可显示出他深厚的绘画功底。画中老虎张着嘴,翘起尾巴,四肢紧抓着山石,仿佛在向远处吼叫,气势汹汹。
大概从1999年起,景峻开始对画京剧脸谱产生了兴趣。 “因为我老伴儿喜欢戏曲,那会儿她还经常到全国各地、电视台去参加演出节目,受她影响,我也觉得脸谱很漂亮,就有了画一画的想法。”景峻告诉记者,他和老伴辛苦了一辈子,退休后,也有了更多精力放在自己的爱好上,相比年轻时拮据的生活,二老的晚年迈上了一大截台阶。
脸谱和一般的风景画、人物画不同,对线条、比例、色彩都要求十分严格,稍有“随意”就会使“这张脸”不好看。景峻坦言,在前期自己琢磨时,没少浪费纸墨,扔了不少画得不满意的作品,但家里人看他如此喜爱,都十分支持,投入不小。尽管前期屡画屡败,但却一点儿也没打消景峻的积极性,他从失败中一点点总结经验,归纳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
从哪儿下笔、怎么更好地对称、在哪儿拐弯、怎么套色、涂色时是调湿一点儿好还是干一点儿好……这些问题,景峻不断摸索,慢慢找到了答案。
景峻的卧室也是他的工作室,屋内挂了好几幅京剧脸谱作品,每个脸谱或喜或悲、或刚直或狡诈、或冷静或惊恐,性格、心理仿佛都挂在了“脸上”。在他的书桌上,放着两本书,分别是《京剧脸谱》和《京剧人物》,其中《京剧脸谱》一书已泛黄发旧,一看就是已被翻阅过无数次了。看着每个脸谱,景老几乎都能讲出一段关于它的故事,像孩童般的痴迷,全写在了脸上。
步骤很复杂 一张图上打256个小格
绘画京剧脸谱,五官及面部装饰的相对位置、比例、对称性十分重要,为了给面部各“元素”精准定位,景峻先在《京剧脸谱》上选了一个人物崔子建,把这个脸谱切分成256个0.5厘米乘0.5厘米的小格,使得脸谱上的所有“内容”都能严格的“定位”在不同的小格内。再根据绘画需要,将小格等比例扩大数倍,在一张稍硬的纸上也打出同样数目的小格,画出脸谱轮廓和基本五官的位置,用小刀刻下来,把眼鼻口掏空,以做样板。
“一定得用小刀刻,刀得竖着拿起来,不能拿剪刀剪,要不然容易让线条有出入。”景峻介绍,做好一个样板后,就可以重复利用,省去了反复绘画轮廓的步骤,也可以比较容易的定位五官。
不过,即使有了样板,在底纸上画脸谱的时候,画格打线仍然是项基础性工作,必不可少。随后,才是按照打好的样板,画出脸谱轮廓,基本定好五官的位置。景峻说,在具体绘画时,要先画一半的脸,再对称地画另一半,每次画之前,线条的位置、走势,他都得先好好观察一番。在底纸上画好后,他还需将其誊到正式的画纸上,再涂上颜色才算完成。
“画好坐标,以中线为基准,以眼鼻嘴为定位,是画好脸谱的关键。”景峻颇为满意地向记者介绍,后来,他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偶然看到一位著名老师介绍脸谱的绘画技巧,和他自己总结的一模一样。
2001年,经过近两年的“勤学苦练”,景峻终于完成了第一幅自己颇为满意的作品,二郎神、程咬金、崔子建、秋雷等八个脸谱画在一张纸上,各个“精神饱满”。老人的作品也很快受到了亲戚朋友的追捧,不少人找他“定制”脸谱画。看着自己的作品成了装点他人厅堂的“艺术品”,景老颇为欣慰,也成了他不断精益求精的动力。
涂色必3遍 由内而外都有门道
色彩是京剧脸谱的一大亮点,不同颜色常常会对人物性格有不同的暗示作用,如通常情况下,红色象征忠义、耿直,黑色表现为严肃、不苟言笑,白色常暗示人物奸诈多疑,黄色则可表现勇猛、暴躁等。
“上色一般都需要三遍,铺第一遍色的时候不能太干,颜料需加些水,要有点儿湿润;待颜色上完后8成干,就上第二遍颜色;再待8成干后上第三遍色。每次上完色后,调完的颜色盘都先不能倒掉,因为如果发现哪儿颜色不均需要补,再调色的话就很难完全相同了。最常用于调色的白水彩多一点儿少一点儿,颜色的深浅都会不一样。”景峻介绍,涂色时下笔的顺序也很有讲究,需要从眼窝、鼻窝入手,从脸的中心往面部四周涂,从细节的地方往大面积的地方涂,以便给细微调整留有余地。
而一些脸谱,在涂色时,为了更有立体感,还要把光打在脸上的明暗感觉体现出来,是尤其不好把握;还有像二郎神和孟良等脸谱,色彩上要有渐变的效果,也是门“难功夫”,景峻都反复尝试了多次才掌握其中门道。
从开始画脸谱到现在,景峻画过的脸谱人物已有近三百个。在他看来,丑角是其中最难画的。他的卧室内就挂着一幅丑角的脸谱,朱光祖、董超、蒋平、沈燕林、娄阿鼠……一个个丑角儿面部表情夸张,挤眉弄眼,瞠目结舌,仿佛把舞台搬到了纸上,面部肌肉的变化,都清晰可见。
师从梅派传人 老伴儿曾获全国票友金奖
“翻水袖、抖水袖、捋穗子、倒扇子、拿缎子……稳着走出来,要向观众展示出贵妃的美。”采访当天,正巧有两位晚辈来拜访景峻和赵淑青夫妇,知道赵淑青曾是名票儿,就要跟老人学习一下,一睹风采。赵淑青老人便以《贵妃醉酒》为例,现场“教学”。
赵淑青在7岁的时候,就进过专业戏曲班学习,一直学到了11岁,后进入了河北梆子剧团,曾参加过很多表演。后剧团解散,她先后到农场、渔场、畜牧局等单位工作,退休后,热爱戏曲的她又发展起自己的爱好。
一次偶然的机会,因为听说团结湖公园有人二胡拉得特别好,她便特意去那里看看,并现场演唱了一段,正巧被来公园遛弯的梅兰芳的弟子李毓芳听到,觉得她声色、气韵都极佳,于是和她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并告诉她如果喜欢,可以找自己来学习。
“能跟李老师学习肯定特别高兴啊,后来就正式拜了师,经常找老师去问曲说戏。”赵淑青介绍,此后她跟着其他票友一起,没少到全国各地演出,并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的《过把瘾》、《夕阳红》等节目,还曾荣获过第一届全国票友大奖赛金奖等。
在二老家中,摆放了很多赵淑青扮演各种角色的照片,也有她在参加活动时和梅葆玖先生等名人的合影,整个家中充满了浓厚的戏曲气氛。 “这是我第一次登台演《红灯记》时用过的红灯,那会儿我才24岁,这个灯的‘岁数’也得有50多岁了。”赵淑青感慨地说,后来剧团解散,就把这个“红灯”送给自己留个纪念,没想到老了老了,竟还有机会拿出来再次“登场”。
当年,也正是因为赵淑青对戏曲的热爱,让景峻渐渐开始对脸谱产生了兴趣。虽然现在因为多种原因,赵淑青已不再参加戏曲演出等活动,但景峻对脸谱绘画的喜爱却被她点燃,并一发不可收拾。
金婚伉俪知己 互相支持温情相守
“我们对彼此的爱好都是互相支持,当年我喜爱戏曲到各地去参加活动的时候,他也很支持我,有时候陪我去,要不就主动承担更多的家务,他做饭可好吃了。”赵淑青告诉记者,如今看到老伴如此痴迷脸谱,自己也是十分支持。
今年,已是景峻和赵淑青夫妻二人结婚第52个年头。赵淑青说,二人当年结婚时,经济条件很差,婆婆一共只能给二人5块钱的结婚费用,他们花了两块六买了身新衣服,以便拍结婚照,拍照又花了七毛五,剩下1块多钱,两人去饭馆吃了一顿锅贴,就算是“喜宴”了。虽然没有婚礼、没有大摆宴席,但52年来,二人相濡以沫,从未吵过架。
“我当时什么都不图,就是图他心眼好。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才觉得过去的日子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感觉很幸福。”赵淑青说。
如今景峻有点儿耳背,采访中,赵淑青偶尔还要充当“翻译”的角色,或是直接替老伴给记者解释脸谱的绘画过程,打样、画底板、誊宣纸、上色……她一步步介绍得简洁清晰,因为老伴的每幅脸谱作品,她都是第一个欣赏者,也是“评审员”。因为“专业出身”,所以赵淑青提出的建议,景峻通常都会虚心采纳。
“京剧、脸谱可是咱们的国粹呀,我就是单纯的喜欢,自己画着玩儿,后来儿子给我去装裱作品时,装裱店的人都说,没见过装裱脸谱的,这也说明现在画这个的实在太少了。”景峻说,真希望现在的年轻人有时间也能多了解、传承这些国粹,不要让这项传统艺术越来越“冷清”。
“父母他们这一辈子挺不容易的,他们常给我们讲以前的苦日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二老的爱好我们做子女的都全力支持。”二老的儿子景爱军告诉记者,也是因为有了这些爱好,二老的生活才更加丰富多彩,心情每天都很愉快、阳光。
本版撰文记者:陈冬菊 本版摄影记者:唐建 本版制图:鲍金玲
内容来自:通州时讯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