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预示着我们将进入文旅融合的新时代。
如何践行这一历史使命,值得所有旅游从业者思考。
一座紫禁城,一部明清史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名君王,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61年。而他的儿子们为了皇位争斗尤其激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九龙夺嫡”。最终的获胜者是四皇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但相对素有贤名的八皇子胤禩和最受宠的十四皇子胤禵而言,胤禛的优势并不明显,所以他的即位可谓充满疑云。民间及野史传闻甚多,一些影视剧中也有这样的剧情:康熙帝本想传位于皇十四子胤褆,而皇四子胤禛串通九门提督隆科多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这件事真相到底如何?我要告诉你,这样的说法纯属虚构。为什么呢?因为这种说法实在经不住推敲,首先,当时的圣旨都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汉字写一遍,满文再写一遍,所以汉字“于”改起来容易,但满文可不好操作。再者,大家要知道,当时的文字可是繁体字,用的并非我们如今常用的“于”字,所以将“十”改为“于”的说法根本不可能成立。
而雍正即位后,吸取了历代皇位之争的经验教训,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出所选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式二份,一份放在自己身边,一份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背后。皇帝死后,将两份诏书进行核实,然后宣布皇位继承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依照此制度登上皇位的。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和光绪皇帝没有儿子,这种秘密立储的办法失去了意义……
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娓娓道来的历史知识,引人入胜的真实典故,旁征博引的大历史观,讲述者渊博的学识和精彩的讲述深深吸引了身边的游客,更多人忍不住加入了这个越来越庞大的听者队伍。
这是游伴儿讲者房博在故宫讲解时的场景,而每当房博讲解时,这样的一幕便会出现。
“一座紫禁城,一部明清史”,这是房博对故宫的认知,也是他想通过自己的讲解向游客们传达的文化理念:游览故宫,看到的不应该只是红墙黄瓦和一座座冰冷的建筑,还有近600年的明清历史和辉煌的中华文明。
“游伴儿”讲者产品,践行文旅使命
想想我们的旅游是什么样子的?
很多年来,“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去什么都不知道”成为我国旅游一种入木三分的刻画。这样的旅游是我们想要的吗?答案当然是“不”。
而我们的导游又是什么样子?
匆匆来到一个景点,粗浅介绍下景点知识,然后游客自由游览、拍照,还没来得及风景看遍,就又招呼着赶往下个景点。这样的服务,游客会满意吗?这样的服务,便是导游的价值吗?相信答案仍然是“不”。
当然,这是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但如今这种情况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改变和创新迫在眉睫。
2018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二为一。其实,文化和旅游本就不分家,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体验、文化认知与文化分享的重要形式,也就是说,旅游除了看看美景,尝尝美食,还应该获得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享受,这才是旅游应该呈现的样子。
而旅游从业者们该如何践行这一历史使命?
作为国内首家专业私人导游预约平台,“游伴儿”负责人狄荣昇深刻了解导游在旅游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导游是旅游体验的重要环节,是文化的传递者和输出者。为此,游伴儿推出了“讲者产品”。
甄选匠心导游,打磨“游伴儿”金牌项目
房博,2017年全国导游大赛金奖得主,从业15年来,他博览全书,坚持不懈储备文化历史知识,力争做一名学者型导游,成为北京导游的“金名片”,将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传达给所有的游客。
翟治国,一位拥有几万粉丝的故宫网红导游员,他从正史中提炼传统文化精髓,以独特的讲解风格和新颖的解读视角,让游客行走于庙堂与江湖之间,穿越故宫600年。
“立足导游工作、提炼导游匠心、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房博等优秀导游的从业信念,也是游伴儿讲者产品努力的方向。游伴儿甄选房博、翟治国、杨晓光等优秀导游,多番打磨、测试,推出了“文华殿大学士房博带您走进天子的宫殿”、“文渊阁大学士翟治国带您穿越故宫600年”等特色线路,致力于让游客在游览美景的同时享用一场文化大餐,认识充满文化内涵的故宫、天坛、颐和园乃至整个北京。这款产品,也将更好地发挥导游文化传递者的作用,树立导游服务新标杆。
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拥有数量丰富、质量很高的文化古迹以及沉淀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义务将它们进行传承、发展和创新,而游伴儿,会通过“讲者产品”,努力将这些文化古迹和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也让游客通过讲者的讲解,将这份文明和骄傲刻入骨髓。